HE LAN SHAN WANG PING
当蜜雪冰城门店再次因使用隔夜柠檬片、过期原料等问题被曝光时,网络中却出现“四块钱还要什么自行车”的“宽容”论调。消费者对低价产品的宽容,正被部分企业异化为逃避责任的“挡箭牌”,仿佛价格低廉就天然拥有食品安全问题的“豁免权”。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,更是在一步步瓦解食品安全的底线共识。
网络图片
蜜雪冰城门店覆盖中国及海外11个国家,超4.6万家门店,营业规模极速扩张下伴随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管理的疏漏。自2022年起,篡改食材保质期、使用过期原料、员工在水池洗脚、饮品中喝出干燥剂、活虫等异物……蜜雪冰城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屡见报端。
我国《食品安全法》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:“禁止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”。2023年蜜雪冰城一门店因使用过期芋圆被罚款10万元,这一处罚印证了法律对食品安全问题的“零容忍”立场。法律条文从未设置“价格豁免条款”,当企业将“低成本”与“低标准”画上等号时,已然触碰法律底线。
食品安全与低价战略,说到底是企业良心与价值收益排序的抉择。同为下沉市场玩家的古茗奶茶,以技术创新证明了低价与安全并非天然对立。在浙江市场监管局的“阳光供应链”行动中,古茗奶率先实现鲜果采摘加工全程温控数据公开。鲜果运输时冷链车温度异常时自动报警,即时触发原料召回机制,用技术手段筑牢低价产品的安全防线。
“雪王不嫌我穷,我也不嫌它low。”这句调侃,道出了网友频频“护短”的心声。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调查报告显示,60%的受访者认为“低价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是正常现象”。这种自我矮化的消费心理,恰恰为食安问题提供了生存土壤。2023年,杭州一消费者因在4元柠檬水中喝出异物索赔千元,反被网友指责“占便宜没够”。
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七条赋予所有消费者“安全保障权”,该权利不因支付金额多寡而改变。更值得警惕的是“价格原罪论”对维权行动的变相抑制,当消费者因产品低价而降低维权预期,等于默许企业将“降本增效”的刀锋架在食品安全之上。
打破“低价低质”困局,筑牢食品安全防线需要三方合力。企业可以建立“万店如一”的标准化管理体系,将产品安全工作纳入管理模式核心;监管部门应创新“全链条监督、穿透式监管”手段,对个别高频次出现问题的商家实施双倍抽检制度,消除监管盲区;而消费者更要摒弃“低价免责”的认知误区,对任何价位的问题食品坚决说不,倒逼食品行业自律升级。
食品安全从不是可以打折的商品,消费者支付的每一分钱中,都包含着对安全的刚性需求。4元的柠檬水与40元的奶茶,在生命健康的天平上具有同等重量。毕竟,在守护食品安全这条底线上,从没有“性价比”可言。
(作者:张芊旖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)